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图谱”:13市10年增速突破20%,珠海拉萨三亚位列前三
发布时间:2023-11-1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原标题: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图谱”:13市10年增速突破20%,珠海拉萨三亚位列前三)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陈洁 实习研究员 王梦阳
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谁是过去10年的“人口赢家”?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数量低于300万人的地级市共有172个(包括地区、自治州、盟)。其中,过去10年间有74个城市常住人口实现增长,占43%,但仅13个城市增长超过20%;另外98个城市常住人口则出现“缩水”,占57%。
其中,一些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长表现十分抢眼。过去10年间,珠海、拉萨、三亚3市常住人口均增长超过50%,银川、海口增长超过40%,嘉峪关增长超过30%,作为旅游城市的北海和防城港的常住人口增速也都超过20%。近10年,我国大城市的人口“马太效应”越发明显,这些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何以能实现人口大幅增长?这背后又折射出此类城市什么样的发展逻辑?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首先,一些城市主要得益于区位优势,例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海,因为毗邻澳门、环境舒适,不断吸引人口;其次,过去10年我国省会城市人口吸纳能力普遍增强,作为个头偏小的省会城市,银川、海口、西宁等也有明显人口增长;再次,嘉峪关等城市则依托较好的产业发展和较高的人均GDP推动人口快速增长;最后,一些生态环境优越的南方海滨城市,也因为“宜居宜游”获得青睐,特别是承接了大量北方南迁人口。
当前,我国已进入大城市引领发展、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建设的时代,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虽然难以直接在人口发展上与超大、特大城市“正面比拼”,但也仍有着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发展优势。
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赢家”
过去10年,与超大、特大城市吸纳了大量人口的情况不同,我国一些城市常住人口在减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72个常住人口低于300万人的地级市中,98个城市在近10年间常住人口“缩水”,占比过半。其中,常住人口减少超过20%的城市共11个,多数为东北地区城市,例如四平市10年间常住人口减少了46.41%,增速在172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当然,这与2020年公主岭市从四平市代管改为由长春市代管也有直接关系。
此外,结合我国近10年自然人口增长率(近10年间全国人口增长5.38%)来看,其中一些常住人口增速较低的城市,扣除自然人口增长之后,不少也是人口流出地。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导致这些城市人口“缩水”、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往往面临着常住人口大幅减少。另外,我国加快迈向大城市引领发展的时代,超大、特大城市依托更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有力吸聚人口,并对其它城市人口造成了“分流”。
不过,尽管面对极强的人口“虹吸效应”,但仍有部分城市展现了不俗的人口竞争力,它们在过去10年间实现了可观的人口增长,并构筑了区别于大城市的发展路径。
以珠海为例,该市近10年常住人口增加了879356人、增长56.36%。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过去10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的常住人口增长了39.02%,并形成了广州、深圳、东莞3个人口千万级城市。置身其中,珠海仍然脱颖而出。
这是珠海多重独特优势叠加的体现。珠海毗邻澳门,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它的城市地位日渐突出;作为海滨城市,珠海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同时,近年珠海一系列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布局发展态势良好,也强化了人才吸引力。2020年,珠海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936元,比上年增长6.6%,均处于较高水平。
与之类似,因生活环境舒适而颇受青睐的南方海滨城市并不鲜见,例如海南的三亚,广西的防城港和北海,这些城市在最近10年里均实现了常住人口快速增长。
作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加上海南自贸港政策的助推,三亚的人口增长表现十分突出,近10年常住人口共增加345988人、增长50.48%。其中,仅2020年,三亚在放开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之后,全年便引进人才落户超过1.1万人(含随迁人员)。
同属北部湾经济区的防城港和北海,近10年常住人口分别增长20.66%和20.40%。受益于独特区位和港口发展,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不断深化,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动力增强。2020年,北海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3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3.0%。同时,“宜居宜游”和居住成本相对较低,也使得这些滨海城市独具人口吸引力,尤其是获得大量北方南迁人口的青睐。
如果说珠海、三亚、北海等市的人口增长“密码”是区位优势突出,那么一些个头偏小的省会(首府,下同)城市,比如拉萨、银川、海口等,则另有一套逻辑:过去10年间,随着各地“强省会”趋势的不断强化,这些城市的人口增长表现也十分抢眼。
这些人口整体偏少的省份,近年积极打造“强省会”,希望增强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并带动整个省份发展,由此带来的强有力政策倾斜为省会城市人口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银川为例,该市首位度在全国省会中位居前列。2020年银川常住人口为285.91万,过去10年增长了43.45%,占宁夏总人口比重也达到39.69%,过去10年上升了8.07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过去10年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强省会”起到了为当地留住人口的关键作用。以人口流出明显的甘肃为例,过去10年常住人口增速为-2.17%,全省14个地级市(州)中仅4市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其中兰州常住人口从361.61万升至435.94万,以74.33万常住人口增量,成为甘肃最重要的人口吸纳地。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海,因为毗邻澳门、环境舒适,不断吸引人口流入。视觉中国
与核心城市共赢发展
从根本上看,一个城市的人口增长动力源自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这在一些城市也有直观体现,例如嘉峪关,虽然该市当前常住人口仅31.27万人,但10年来增长了34.85%。这主要是得益于该市重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嘉峪关“因矿而兴”,酒泉钢铁的总部就扎根于此,同时该市历史文化景观众多,坐拥“天下第一雄关”等旅游资源。
综观近10年常住人口增长的74个人口300万以下城市,从区位、环境、政策到产业,各市可谓各具优势,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城市人口“突围”似乎越来越难。着眼未来,哪些城市有望进一步吸引人口,或者说应该如何找到人口继续增长的“密码”?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随着人口竞争日趋激烈,未来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吸纳人口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都市圈或城市群将成为人口竞争发展的“主阵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大城市依托对资本、人才、创新和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集聚优势,人口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但是在都市圈或城市群的内部,这些城市将有可能通过扮演大城市的人口分流地来获得常住人口增长。
这是因为,都市圈或城市群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核心城市向周边城市的“溢出效用”将进一步显现,特别是随着都市圈或城市群内部交通网络“加密”,中小城市有望利用更低的生活成本、更舒适的环境和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收入水平,与核心城市实现人口和产业“共赢发展”。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近年广州和深圳两大一线城市向周边的产业“外溢”趋于明显,甚至突破了此前传统概念下的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合作格局。例如,今年4月,广州奥松电子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在珠海建设8英寸MEMS(微机电系统)特色半导体IDM产业基地;今年5月底,总部位于深圳的中集集团,与肇庆市签订了推动肇庆市西江新能源运输系列项目的有关投资意向,中集集团将在肇庆投资百亿元。根据“人口随产业走”的客观规律,随着产业“外溢”不断加快,人口也将在就业机会的牵引下紧随而至。
这事实上也是政策推动的重点,当前,诸多重点城市都在谋划推动都市圈和城市群向纵深发展,穿透产业、土地、交通、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这也将为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创造发展机会。
比如,近期武汉都市圈就动作频频。5月19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首次会议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6月中旬,武汉都市圈9城同步开设了“武汉城市圈通办综合窗口”,联合推出了首批106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清单;6月28日下午,9市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中心代表召开座谈会,共谋武汉城市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同城化发展行动方案。